Search

(續) #它是一張砂紙

昨天說到印刷廠,這次合作的「 一起有魚工藝所 For...

  • Share this:

(續) #它是一張砂紙

昨天說到印刷廠,這次合作的「 一起有魚工藝所 Forish Binding Art Workshop 」是朋友推薦的,他們能夠處理小量客製。當我提出要在砂紙上打凹並燙黑時,負責人卓先生的第一個反應是「很有趣啊,我們來做做看」,有他這個反應我就知道妥當了。

三月初去開過一次會,六月、七月又分別去拜訪過幾次,每次都聊得很開心、獲得許多靈感。它們做過五花八門的書類,有各種樣品可參考,各位現在看到的書的樣子,就是集許多專業意見的成品。

例如砂紙很脆,所以封皮無法用折的,而是必須拆成封面、封底,因此線裝的選項也隨之確立。砂紙背面的廠商 logo,則是以色紙對裱的方式解決,我原本預想的色紙是深綠色(如果砂紙代表沙漠,那麼深綠就代表綠洲),但卓先生的建議是,深綠色和那個黃色不太搭配,建議同色系,我們在一本本紙樣中挑選,最後決定了現在的磚紅色,後來再看這個決定真的很對!

回到砂紙的部分,也是最困難的部分。我們都能想像在砂紙燙黑的模樣,但實際執行很不容易,起初以為燙一次就可以過關,但根本燙不上去,而且還會掉色。後來改成燙三次,但效果還是不好,只好再加、再加,聽說後來一張封面要燙至少五次,有的甚至七次。我聽說燙印師傅快要崩潰,卓先生趕忙按奈。

砂紙終於燙好了,下一步是裁切,裁刀磨損的部分雖然也預想過,但磨損速度卻比想像快得多,需要定時把裁刀從機器拆下來打磨(費用up)。此外,每次裁切都會留下一些沙粒,噴出許多粉塵,師傅必須定時拿吸塵器吸啊吸,才有辦法繼續作業。每次卓先生傳他們工作照來,我都覺得天啊!我真是個 trouble maker (OS:拜託不要漲我價)。某次我突然想到可以用 Uber 外送東西過去,於是叫了一些飲料過去慰勞大家。

本書製作之前,卓先生就告訴我:「你可以跟大家說這是一本手工書。」確實是這樣沒錯。這間小小工作室連上膠的方法都很傳統、很手工,那些古董級設備現在應該很少見,老師傅聽說也在這行三、四十年了。成品幾乎完成 90% 的時候,卓先生突然提議,他很細心地想到封面的燙黑可能會隨時間或觸碰而掉色,考不考慮上一層透明膠?但我後來否決那個作法,我說,掉色也是一部分,埃及神殿牆上的古埃及文也掉得差不多了,這樣比較好玩。雖然是否決,但顯示出他們真的處處設想,很細心。甚至最後出貨時,主動幫我在每本書之間放了紙卡當作隔板,避免砂紙互相接觸。

我在想,如果當初不是遇到有sense、有經驗的團隊,這本書大概在提案階段就被打槍,最後妥協了事了吧。老實說,我幾度想放棄砂紙,想放棄燙黑,想放棄線裝,因為每一個環節都是工,也都是費用(雖然有一部分轉嫁到讀者身上。很誠實XD),這樣做真的值得嗎?我的初衷是這樣嗎?

最初拿到成品的時候沒什麼感覺,大概是看過太多照片心裡有個底,或是太期待了需要冷靜一下。但現在越看越喜愛了,幸好有當初的每個決定,和每個堅持。

願你們也喜歡。

---
照片提供:一起有魚工藝所


Tags:

About author
出版著作: 《生活在他處:一個人,南亞千里旅行的真實告白》(2012.02 凱特文化) 《從中亞到南極:批踢踢鄉民的冒險》(2012.11 貓頭鷹出版社,合著) 《絲路上游:橫越亞洲的永夏之旅》(2014.09 時報出版) 雜誌撰稿: Shopping Desing 設計採買誌、CUE電影雜誌。
分享旅行與生活,以及之間模糊不清的。
View all posts